2)第124章 人才的培养方式【补不要脸的嘴老师_明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严了呢。后营那边,有中队正因为对学习不积极,都被他撤职了呢。”

  食堂吃饭的模式,又让左羡梅大开眼界。数千人一起吃饭的场景,更是令她终生难忘。

  虽然只是很普通的食物,可数千人一起搅动饭勺的动静,还是让她胃口大开,破天荒地吃了两个馒头。

  下午,两人转去了学堂那边,很容易就找到了左梦庚上课的地方。

  今天居然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在操场上。

  四、五十个小孩子排排坐,全都好奇地看着左梦庚手中的铁制长筒。

  而这个铁制长筒,当真是让左梦庚欲哭无泪。

  耗时近六个月,望远镜终于做出来了。

  做钨钢铣刀、做雷酸汞、做平板玻璃都没有这么费事,为何望远镜这么难呢?

  因为工匠们一点磨制镜片的基础都没有。

  大明想要找到懂得磨制水晶、玻璃的匠人本就不多,即使有也很难请来。

  左梦庚早前遍访过临清,多方打听,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匠人。

  没有办法,只能从现有的匠人和流民中寻找手艺精巧的,从零开始培养。

  如果说手艺还能慢慢打磨熟练,可毫无学识的匠人成为了制作望远镜的最大难关。

  制作望远镜的镜片,可不是随便动手就能磨制出形状的。

  这里面涉及到精密的光学知识,还要有非常好的演算能力。

  虽然把一片凹透镜和一片凸透镜装在圆筒的两端,就能实现望远镜的基本功能。但这样的望远镜,平常玩玩还行,根本无法用作军事。

  因为可观察距离太近了,几乎和目视没有太大区别。

  而要想最大发挥望远镜的效能,就必须要通过严格的计算,来确定凸透镜、凹透镜的规格,以及圆筒的规格,还有出瞳距离。

  当然了,要想做出最顶级的望远镜,还要在其中添加棱镜。

  但以这个时代的技术……

  工匠们还是将凹透镜和凸透镜磨好吧。

  所有的计算基本上都是左梦庚一个人完成的,然后交给工匠们磨制。

  可因为工匠们不懂数据,在磨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次次的差错。

  工匠们只能一点点地修正错误,自然费时费力。

  至于废掉的镜片,那就更加不知道有多少了。

  每当这个时候,左梦庚就不禁想起远在京师的那个姑娘。

  要是她在,以她精湛的计算能力和几何知识,绝对可以帮自己解决许多问题。

  回到了家中,没有了可以沟通交流的人,她一定很闷吧?

  左梦庚猜错了。

  徐若琳非但不闷,还很忙。

  徐光启的书房,已经被她征用了。

  徐若琳正在做一件大事。

  编译《几何原本》。

  确切地说,是编译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著的《几何原本》。

  从左梦庚这里接触了更加新式的数学表达习惯和方式后,徐若琳愈发觉得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太过于晦涩,

  请收藏:https://m.bqgok.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