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十一章 热爱生活的老人_陶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太多好听的地名。剡溪、庐州、姑苏等等,听来莫名让人心生美好。

  小城中也有很多好听的地名,芳桥、徐舍、和桥……小城中的人天天说,也不觉得这些地名有什么稀奇。

  初听到这些韵味绵长的名字,却会被小小惊艳一下。

  还有一个小村,它的名字叫归径。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归径这名字从何而来如今已经不可考,细细品来却有种安心的感觉。

  沈宸外公家和爷爷家就住在小村的东头和西头。两人都不是本地人,却都在这里安家落户。一个当了乡村小学的校长,兼任语文和美术老师,孩子们的体育也是他教的。一个当了乡村小学的教导处主任,兼任数学和音乐老师,有时还代代科学课。

  乡村小学在西山的顶上,村里人都叫它西山小学。学校离村里有里半的路程,最早时候是一个私塾,后来改成了学堂。再后来,就变成现在的小学了。

  这个小学最兴旺的时候,十里八乡的孩子都来上课。算上他们再加上一个厨师,总共八个教职工,还有一百多个学生。

  算来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两人已经送走了七八百个学生。

  他们看着每一个孩子从一年级长大到六年级,每一个孩子都深深在他们的脑海里。

  每个孩子的作业本上都写着他们的批语。

  每个孩子都能回忆起他们当初在毕业典礼上讲的话。

  有些学生还能记得春天的时候经常连着上半个星期语文课,一节数学课也没有,或者连着上半个星期数学课,却完全不见校长兼语文老师的踪影。

  无他,老师要去山上挖春笋,下田种稻子,只能彼此代代课了。

  两个老师这辈子第二自豪的事情,就是这七八百个学生里最后出了两百多个大学生,其中还有十来个清北。这在农村已经是个近乎于奇迹的成就。

  第一个孩子考取京大回村报喜的时候,数学老师已经三十四岁了。他从学校的音乐房里翻找出一台落满灰尘的破旧手风琴,独自拉起了一支《燕园情》。

  曲调清越悠扬,拉到最后数学老师的脸上竟满是泪痕。

  那些孩子逐渐长大,有些现在也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们逢年过节地回来看看两位老师,便是两位老人平时第二开心的事情。

  现如今乡村小学已经不再使用,不过还好,这座小学没有像其他很多小学一样被拆除。有时候两位老人也会去那里看看,打开沉重的铁门,像以前巡视六个班级一样把许久未曾打扫的校园看一遍。

  这里保留着他们大半生的回忆。

  以上是一个普通的关于乡村小学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上个世纪发生在祖国的各地。

  听闻外孙沈宸今天要过来吃饭,黄琮礼早早就来到了亲家沈鹤祯的家中。

  黄琮礼原本是潮汕

  请收藏:https://m.bqgok.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