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64章 能共苦却不能同甘_这个旁白不对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64章能共苦却不能同甘

  郭远处理完工作上的事,饭已经凉了。

  郭远让林妤沫的秘书小陈帮忙用微波炉把饭热了一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郭远很少会浪费粮食。

  这一点即便是大手大脚惯了的林妤沫也是一样。

  林妤沫的父母也都是农民出生。

  林妤沫记得她小时候,大概是小学1,2年级的时候,家里条件还没有这么好,林妤沫的爷爷奶奶还种了不少农作物。

  每年秋分之后就开始收秋了。

  林妤沫的祖籍是在吕梁那边,一直到她初中的时候,户口才迁到了并州。

  之前户口一直都在村里,只要户口在村里,就能分到地,当时一个人头是1亩1分地。

  林妤沫的爷爷奶奶还租了村里其他人的地,一共种了40亩。

  吕梁那边的作物以玉米为主,林妤沫的爷爷奶奶的40亩地有35亩种的都是玉米。

  玉米的价格和鸡肉,鸡蛋的价格息息相关,鸡肉,鸡蛋卖的贵,玉米也就贵。

  剩下的5亩有3亩是搞的蔬菜大棚,2亩,1亩种了土豆,1亩种了白菜。

  土豆和白菜是林妤沫老家那边过冬必储备的蔬菜,除了这两样还有萝卜,不过萝卜是最便宜的了,直接买就可以了。

  林妤沫在2年级的时候,还会去地里帮爷爷奶奶干活了。

  每年秋分前后,她就和自己的堂哥堂姐们一起背着箩筐去地里掰玉米。

  晚上的时候就把掰回来的玉米堆在院子里,院子刚开始空荡荡的,随着收秋的进度加快,渐渐变得充盈了起来。

  从秋分开始收割玉米的几周之后,往往院子里已经堆满了玉米,像是一座小山。

  这个时候最怕的就是下雨,偏偏这时候的天气已经开始阴雨连绵。

  所以每次掰完玉米就要点起炉子,在入冬前把玉米烘干,避免其发霉。

  烘干之前要先挑拣玉米,这主要就是孩子们的任务,孩子们一般都会坐在院子里,按照大粒、中粒、小粒的区分,把玉米分成三堆。

  差不多两天时间就分完了,到时候就有了俨然分明的三座玉米棒子小山。

  然后就是生火了,炉子里烧的是玉米秸秆或者是木头疙瘩,煤烟味儿熏得眼睛都睁不开。

  屋子里变得热气烘烘,每次添完一轮新的燃料,汗水就把头发丝就黏在了额头上,衣服都湿透了。

  炉子烧上几天最多不超过一周,就能撤去了。

  撤去炉子,就要脱粒了。

  这时候要把屋子里扫得干干净净,每个孔洞都堵上,用尼龙袋子做了门帘,防止灰尘落到其他房间,林妤沫的爷爷奶奶甚至会在床铺,锅碗上盖了一层塑料布。

  机器一响,米粒从一个小孔里流出,如金似玉,另一侧的大孔里,掉出来的是玉米芯。

  届时孩子们就开始手忙脚乱地把掉落下来的玉米芯装进袋里。

  一年的收

  请收藏:https://m.bqgok.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