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十九章 陈炎龙处理间谍的决心_柏林寒冬by不存在的荷德森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们无处不在:巴黎、马赛、波尔多、布鲁塞尔、海牙、柏林、伯尔尼、日内瓦、洛桑、哥本哈根、奥斯陆、哈默菲斯特、布加勒斯特、贝尔格莱德、索非亚、雅典、伊斯坦布尔和开罗。

  而“多拉”是位于瑞士的苏联间谍网头头的化名,他的真名是亚历山大・拉多,是一名匈牙利裔苏联间谍。他的间谍组织中包括一些狂热的共产主义者和接受过出色训练的专业间谍。这其中就有鲁道夫・勒斯勒尔,他是名德国难民,代号为“露西”。勒斯勒尔是苏联对德军事间谍中一名真正的王牌,完全能与间谍明星佐尔格博士相提并论,1941年冬季前,后者一直从驻东京的德国大使馆内为斯大林提供重要的情报。

  他的主要情报提供者便是“维特”。这个以歌德笔下悲剧性人物为化名的人是苏军安插在德国高层中的苏联军事间谍。

  “维特”也是绝密情报的提供者,这些情报来自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和元首大本营,只有最接近者才能获悉。

  如果莫斯科想知道某些特别重要的东西,德国领导层的某些绝密,他们便会在电报中要求“维特”。“维特”必须做这个,“维特”必须做那个,总是“维特”。

  因此很快德国的军工生产,东线德军的实力和配备,新式武器以及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战略意图、行动计划和准备工作这些详尽的情报,都被苏军知道的一清二楚。

  所以后世的网络上经常有人说一场战役,除了司令官的精心策划外,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某些不确定因素:例如一名高级将领的洞察力、采取非常规决策的意愿、和在关键时刻的勇气以及他带领的部队的英勇,和指挥官违背命令的胆量。

  以及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军事行动的泄密!

  而这也是它决定在“堡垒”行动即(库尔斯克战役)中发挥了特殊,而又显著的成败的关键作用。

  “维特啊!维特!你究竟是谁?难道真的是后世网上传闻中的马丁・鲍曼!”

  一回忆到这里时,陈炎龙就心情烦躁起来地嘀咕道。

  同时,他还把自己的眼睛轻轻地闭起来,继续回忆着。

  根据后世的网上历史资料的说法:“曾经获得过普利策奖的路易斯・基尔泽在他的《希特勒的背叛者:马丁・鲍曼以及第三帝国的覆亡》中暗示,“维特”可能是鲍曼――第三帝国最重要的纳粹党人。

  鲍曼是希特勒的私人秘书,而且也是希特勒最信任的人之一。他曾经大胆地雇用了一个人偷偷地把希特勒的一切谈话都记录下来,最后集结出了一本书:《希特勒的席间漫谈》。

  当东线战争进行得很不顺利时,德国高层有人开始阴谋推翻希特勒。正是在希特勒沮丧的时候,鲍曼与希特勒走得更近了。从1

  请收藏:https://m.bqgok.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